“觀音洞,在觀音山。 洞口石級凈滑如鏡,蓋遊人所手摩足踏者。 每歲二三月,蟻貫而人,相續不絕。 有碑稱陳刺史恐圧事,以石蓋洞,蓋即閉而複開者也。 明張壽朋《觀音洞記》萬曆辛卯冬,予以廬陽別駕署和州刺史事,次年壬辰春日,往遊滁洲之醉翁亭、琅琊寺。 去之日,日暝,宿香泉僧舍;歸之日,日方中耳。 與香相望六七里許者,有觀音洞。 父老指畫,悉其事為予言之。 予與父老登山禮拜畢,請次其洞之本末,為之記,曰:今上紀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,山之民有戴仁學等四人者,自禮南海普歸經山下見祥光。 從中夜現,連三夜不斷。 仁學以其夜夢大士現,且自言“此中有吾像在焉,古所稱觀音洞也”。 循山而入,忽得一古洞,果有像宛然石壁上,如雙手跡、如衣痕、如鸚鵡,楊枝在左右。 不旬日,襄城伯聞之,入山來頂禮,遂請之州刺史,開疏作緣。 而十方遠近之人,往往以奇夢來頂禮。 不逾時,大士殿成,人亦夢止。 洞在殿之後。 刺史陳君現觀者喧嘩生他事,遂以石蓋洞,而鎮大士像於其上。 予亦不得入而視之矣!
《釋典》所稱“不可思不可議”,吾儒所稱“雖聖人亦有所不知”,道家所稱“聖人存而不論”,其此之謂乎!乃若祥光現、儀現、洞現之奇異,則大士且以之為光景,且以之為外道,非其好也。 禮其山、觀其洞者,當無以有思維,心生下劣,想而認指為月,斯可耶?父老聞予言,各各大歡喜,請勒之石。 ”
------------清 光緒版《直隸和州志》
x
1111